“健康小屋”微體檢治“未病”
新型“公共衛生服務”讓百姓嘗甜頭
一大早,家住哈爾濱市道里區歐洲新城 61 歲的張淑萍大娘就來到了位于通達街的共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她徑直走到全自動電子血壓計前,坐在椅子上,挽起右臂的袖子,將手臂伸進血壓計的袖帶中,然后按下“開始”按鈕,滴滴的響聲過后,血壓計的顯示器顯示高壓 116,低壓62。
張淑萍看了看結果,笑著和記者調侃道:“作為高血壓、心腦血管疾病的老患者,這兩天血壓保持的不錯,回去還得向老伴兒匯報。”前后不到 5 分鐘的時間,張淑萍“自助”完成了量血壓。她笑著說:“我們管這叫‘微體檢’,量血壓、測血糖、再量個身高和體重,都是自個來做。” 如今,這種“健康小屋微體檢”在全省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蔚然成風,成為老百姓津津樂道、交口稱贊的便捷服務項目。近日,記者走進哈爾濱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會這一新型的“公共衛生服務”。
身體咋樣,自己測測看
“健康小屋”加強慢病自我管理
對健康小屋情有獨鐘的王瑞芬大娘,家住道里區安信街,隔三差五遛彎、逛早市買菜時路過
“健康小屋”,準保要進來做個“微體檢”,做完了“體檢”,拿著打印出來的體檢單子,一定要找社區醫生姜業騫問問情況。
問完情況,王瑞芬掏出身份證在小屋里的一臺機器前“刷”了一下,旁邊的電腦屏幕上立刻就出現了她的個人信息和電子病歷。王瑞芬說:“自從有了這個健康小屋,我身上這些慢性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,沒事就來測測血壓和血糖,高了低了都問問大夫,大夫立馬就指導怎么吃藥,怎么預防。前些日子感冒,直接在社區點滴了,20 多塊錢就解決問題。”王瑞芬還說,最重要的是“心舒坦”,“不用去大醫院排隊看病,就好像有了自
家庭醫生’一樣。”
“‘健康小屋’從設立之初,最顯著的特點便是社區醫護人員、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慢性病的自我發現、治療與管理,并根據社區醫生的要求進行定期隨訪、檢查,發現問題及時干預、指導
和實時追蹤。”安和安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桂森對記者說。
李桂森所言非虛,如今更多的“王瑞芬”們加強了自身的慢病管理。據李桂森介紹,安和安靜社區 7 萬居民已有 98%擁有了電子健康檔案,記錄著患者的健康情況、就診信息、免疫接種信
息等。“‘健康小屋’實行醫患結合、主動參與的一種形式,實現了從以往醫生管理患者的主動——被動模式到目前的醫患共同參與模式的轉變。”李桂森說。
治“未病”,居民轉變觀念
指導改善不良生活習慣
全省第一家將“健康小屋”投入使用的是哈市道里區共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于2012年9月上馬。該中心主任楊士波說:“太受歡迎了!特別是 60 歲以上的人群。”
完全免費的“微體檢”受到了社區百姓的青睞。楊士波指著全自動電子血壓計說,“就這個袖帶我都換好幾個了,因為使用頻率太高。”導診劉百慧接話茬說道:“每天接待大約 40~50 人次。”
中醫強調治“未病”,“健康小屋”也有這樣的作用。常來的居民普遍嘗到了甜頭,只要測出
的結果有稍許不妥,便會馬上詢問社區里的全科醫生。姜業騫對此深有體會:“一些不良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是慢性病共同的危險因素,而這些因素在社區是可以控制的。”全科醫生根據病征情況,以治療知識為依據,轉變居民的健康觀念。
治“未病”,講科學,成了“健康小屋”的宗旨。對不同的人,可制定個體化的預防方案,指導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合理膳食,適量運動,安撫患者心理等等。
知微見著,完善“六位一體”功能
體檢小屋變身新型“公共衛生服務”
“‘健康小屋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體檢小屋,它通過配備全科醫師及護士幫助百姓解答健康問題,方便居民自我早期發現疾病,實現早期治療。它是醫改中創新的公共衛生服務,被
列為去年省衛生計生委的一項民心工程。”省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姚國峰說。 據統計,全省共有 137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了“健康小屋”基本設備。全省累計投入資金 3503 萬余元,配備有執業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 306 人,年接待城市居民 14 萬人次。今年省衛計委又將其列入全省衛生計生利民實事之一,計劃全省再建成 100 個“健康小屋”。